年届中年的罗梅君女士是来自德国的汉学家。她是为数不多的女汉学家之一,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。罗女士毕业于德国bocaum大学,获汉学博士学位,1978年起就教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,目前是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唯一的汉学教授。罗女士与其他汉学家不同,她一直研究中国近现代史,特别是她的博士论文论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,目前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在国内出版,其教授论文论述了北京地区的社会风俗的变迁,从社会史的角度而不是风俗学的角度对民俗进行的研究,这一论著目前已与中华书局商定在年内出版。不仅如此,罗女士还主编德国学界最主要的汉学杂志《中国社会与历史》,同时从1990年以来她还参与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课题研究,在这方面她参与收集了许多前苏联的国家档案,编辑出版了文件资料集,1997年我国出版的《共产国际、联共(布)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(1917-25)》(一、二)的许多内容就来自她所编辑的相关的资料集。作为德国的汉学家,罗女士与北大有着很深的渊源。她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,从70年代到80年代她都在北京大学学习过,所以谈起北大,她总是很激动。当谈及北大时,她认为北大与柏林自由大学很有些相通之处。这相通之处就是学生的批评态度。北大的学生和柏林自由大学的学生都会为了理想,为了社会的目标而进行批判,但她告诫学子们为了批判就必须掌握知识,因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批判的武器,光靠激进的口号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。许多社会问题是要用理性的态度、冷静地解决的,不能一步登天。她提到,她观察北大从70年代到今天的发展,是很快地而且有对话,比70年代光喊口号强得多。她认为如果没有冷静的思想,北大发展到今天这样是不可能的。同样,如果大学只作政治运动的助推器而没有独立的学术思想是不行的,这样的大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。
当谈及北大今后的发展时,罗女士说“我认为北大已经走了一条很好的路。它试图请许多学者到北大教学,给学生和教师以机会与外部世界接触,交流,从而发展他们自己,做他们自己的研究,进行良好的教学活动。”她又说“对学术性的问题和社会问题都进行充分的讨论,这对大学不仅是北大而且是全世界的大学都是很重要的。这是大学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。北大应该继续走这条道路来发展自己。”
当笔者提及学术研究时,罗女士谆谆说道:“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研究具有批评性。”她提到她们刚刚建立了批判性的汉学,即CriticalSinology。她认为无论研究什么学科,学者们都必须走出书斋,关注国家、社会问题,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批判意识。北大在这方面有五四精神,这一精神必须发扬光大。
在访谈的最后,罗女士意味深长地展望道:“我希望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是培养全面人才的大学,特别是每个大学都应该重视人文学教育,要让年轻人不但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,还要具有广阔的视野,关注世界上的社会问题,对解决这些问题负有高度的责任感。作为全面发展的人才,学子们不仅要关注学术发展而且要关注人生和社会。不仅如此,我崇尚和平发展,我希望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应本着‘和平、竞争、合作’的精神来开展。”
采访结束了,但罗梅君女士那自信的微笑和沉稳的风度都告诉人们,她确实是个知天命年纪的学者了。